点击 2012回复 3 原帖 2016-10-28 09:32

[转载]认证“钱”规则

 如果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俩同时出门,你去买苹果四代,我去买四袋苹果。

那么,世界上最悲催的结局,莫过于我俩同时归来,你纵然握着经层层认证仍信号故障的苹果四代,却心甘情愿,为此贱卖一个腰花子;而我面对这即便个个身披“有机认证”的四袋苹果,却踌躇满怀,不知该咬不该咬。

是的,美国乔爷出品的苹果四代,自不必打上“经权威认证”来吸引果粉,也无需任何认证来提升竞争力;而中国乔大爷出产的四袋苹果,却只能寄望于各种认证,急需一纸“有机认证”来提高身价。即使国人对此并不买账。

这兴许是中国认证市场的一大悖论:认证需求大户,反而大多是产业链上的弱势者;而认证机构的腰包,也往往由无数中小企业埋单。

当一众默默无闻、急盼打响市场的中小企业,如同嗷嗷待哺的婴孩之于奶水般,对各种认证证书望眼欲穿时,无形中便催生出了众多“神通广大”的认证服务的利益相关者。

两者相遇,规则潜行,使得国内各种认证体系的公信力,如同黄果树瀑布般一泻千里,继而演化成一场近乎赤裸裸的圈钱游戏。

ISO9000在中国的“烂”掉,可谓这场圈钱游戏的一大典型。这套最初由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开始公布的国际认证体系,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引入中国后,在国人活学活用下,就日渐演变成了一手交钱一手拿证的红火生意。

从ISO9000到CCC,从TL9000到WRAP,从绿色到有机……让人目不暇接的各种认证,不仅直接催肥了国内的认证市场,也迅速打开了灰色认证交易的潘多拉盒子。

“代办QS认证1.6万元,有机认证4.5万元,ISO9000认证5万元,CCC认证10万元……”这是认证市场上一些“认证代理”机构的明码标价。“时间短,包通过”也是少不了的服务承诺。

当然,这些只是非正规渠道的水货价,官方认可机构给出的行货价往往更高。两者的价差也为灰色认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寻租空间。

只消瞄一眼任何一家提供代办认证服务机构的宣传资料,就能发现,这些机构的业务大多包括企业培训、管理咨询。显而易见,借认证之机,赚咨询、培训费,已经成为这些不具备认证资格的灰色机构的主要赢利方式。

与此同时,即便政府明文禁止认证机构同时从事认证咨询业务,但在现实中,人前冰清玉洁的某些官批认证机构,私下里却与认证咨询机构时不时眉来眼去,飞吻频频。

而市场上道貌岸然的认证中介和认证代理,又大多自觉不自觉地扮起了“小三”,与这些名花有主的认证咨询机构暧昧不止,绯闻不断。

就这样,部分认证机构、认证咨询机构、认证中介之间,借复杂的“三角关系”障人耳目,暗地里形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利益共享链。

在这样的市场格局之下,对于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由于认证体系所要求的一系列体系建设必须由专家指导完成,直接向认证机构申请往往无法操作。而通过认证中介,委托认证咨询机构代办无疑成了现实之举。

于是在这个神奇的国度,除认证培训与咨询外,这些“神奇”的认证服务机构,还能提供“一条龙服务”,把企业从一穷二白打造成“符合认证要求”的“优质”企业。

然而与正规的认证咨询公司帮助企业最终达到认证标准不同,这些不法机构虽从检测报告、文件等方面,为企业“设计”出一系列可考的证据,却并未改变企业不符合认证标准这一客观事实。

有时候,这些认证服务机构还会给认证“买”一个出身。比如与行业协会、地方部门,或者高校等研究机构合作,共同推出一项认证,利润按约定分成。

而为了推广某个自己捣鼓的认证体系,有些认证机构甚至以“向我开炮”的凛然之姿,不惜自我揭黑,曝光行业黑幕。就像杀毒的自己散布病毒制造行业景气一样,当行业陷入信誉危机,自然催生出了可观的认证需求。

至于那些根正苗红的官方认证机构,也无非是一些经认监委批准的企业法人,只是营利方式不同罢了。

在这些多如牛毛的官方检测机构中,单是质检部门所属的检测机构就多达3500多家。它们主要针对内销产品从事强制性、垄断性的检测任务,比如国人熟悉的CCC认证。

作为事业编制,官方检测机构除了每年分得财政预算内一定额度的拨款,更有企业缴纳的检测费进账。至于这些预算外收入究竟有多少,外界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绝非一笔小钱。

据业内人士估算,全国检验认证市场至少有不下于500亿的一次性市场和200亿年费市场。而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据华测检测公司招股书披露的数据,国有检测机构占据半壁见山,市场份额高达55%以上。

一个更为尴尬的现实是,拥有审核和授予权的认证机构,竟无需对认证结果担责。纵然中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涉案官方检测机构非但安然无恙,反而一直牢牢垄断市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国外,第三方质检公司如遇到同类事件,轻则倒闭,重则获刑。

种种认证乱象背后,是疯狂的圈钱逻辑在推波助澜。当不法认证机构与企业达成双赢的铁杆关系,肆意挥霍着第三方认证带来的公信力时,不仅榨干了消费者对于认证的最后一点信任,也动摇了认证得以存在的根基。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
支持 0 反对 0 回复 举报 沙发 2016-12-07 09:30
道出了一些真相。
支持 0 反对 0 回复 举报 藤椅 2016-12-13 09:32
的确,特别一些小微企业,一个品保工程师都没,还能过ISO
支持 0 反对 0 回复 举报 板凳 2022-12-06 12:38

说的太对了,,认证行业的乱象不仅限于认证机构,监管机构每年开展审核员考试发证助推了大量新审核员入场,,真正演变成了量变到质变,,,怎一个乱字代表啊,,

网站首页  |  网站介绍  |  版权声明  |  积分规则  |  定制推广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