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莱瑞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浅析移动通信中电磁辐射的来源及其影响

   2009-10-11 2330
本文导读:   目前,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它不仅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保持和外界的沟通联系,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接人互联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这一广泛覆盖的

   目前,移动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它不仅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保持和外界的沟通联系,而且还可以通过手机接人互联网,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说,这一广泛覆盖的移动通信网络正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基础之一。但与此同时,移动通信作为高科技的产物之一,在大众的心目中仍然是一种神秘的事物,大众百姓对移动通信的认知还比较匮乏。其中,移动通信的电磁辐射也是大众百姓认知模糊以及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媒体出现了一些错误的报道,以致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有些人甚至对此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抵触心理。

一、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可能性危害

    电磁辐射是指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电磁环境是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据报道,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可能性危害情形大概如下:
   “受到电磁辐射,轻者会头痛、头晕,乏力,失眠、健忘、多梦、嗜睡,食欲差、心悸、心律失常;重者会导致神经衰弱,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眼中晶状体变混浊导致白内障甚至双目失明。另外,激素分泌紊乱,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导致抗损伤能力降低,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减少导致发育迟缓,甲
状腺及旁腺分泌出现异常导致发育障碍、骨代谢异常,松果体细胞产生松果体素少导致免疫力降低、生物钟紊乱。
   电磁辐射还会使皮肤衰老加快,诱发基因突变、促使变异细胞产生,令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如T淋巴细胞活性降低、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导致白血病在内的各种恶性肿瘤增加,精子活性降低、数量减少导致不孕症,胚胎细胞产生大量变异细胞导致胚胎发育不良、孕妇流产率升高、畸胎发生率升高。

二、手机的电磁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在物理学中,根据波长或者频率将电磁波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电离辐射x光等照射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这样的照射对人体会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而有的“研究”则表示“有不良影响”,不少原因应归咎于一些研究者将电离照射的研究方法使用在移动电话这种非电离照射的研究工作中,造成了根本性的错误。另外,由于射频剂量的测定工作十分复杂,稍有疏漏就会得出荒谬的结果,而且事实证明,一些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细节的不够注意,也会造成一些错误。

    公众中的争议,更多的是引自某些所谓专家发表的一些未经验证的报告和声明。比如,英国的一家杂志曾在2000年4月,2000年11月发表文章指出:用户在使用耳机时头部遭受的照射量是直接使用移动电话时的3倍。这篇文章一经刊出,就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在之后的研究中,这一说法被证明是错误的。英国政府、澳大利亚消费者协会、澳大利亚电信实验室等机构以及爱立信、摩托罗拉等制造商的研究表明,耳机可以降低手机的辐射。专家指出,这个错误的产生,原因在于文章是把实验室的数据直接传到媒体,而没有经过任何验证。而且,实验本身也存在缺陷,比如实验中用简便测量仪代替了微型电场探测器,对人体模型选取不正确(只选头部)等等。

    另一个“热休克”癌症理论来自澳大利亚,它由于是第一个将使用手机与癌症联系起来而著名,可是后来的研究结果都证明这种观点只是基于一个缺乏可信度的照射癌症理论。

    虽然种种谬误已随着研究的深入而真相大自,但是这些谬误对移动电话使用者造成的负面影响却非常大。所以,让公众更快地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十分必要的。目前的研究无法证明移动电话对人类健康有害,但一个前提就是:移动电话的辐射量有限定标准,应用最广的就是国际非电离辐射保护委员会(IC-NIRP)的标准。所谓标准,实际上是一个限值,这个限值比可导致健康负面影响的值要低得多。目前IC—NIILP的标准如下:对全身照射的职业安全标准0.4瓦/千克,公共限值为0.08瓦/千克,在局部照射上的职业标准峰值为1O瓦/千克,公共限值为2瓦/千克。

    针对公众对移动电话辐射的重视,各国政府都将重点放在关于辐射量法规的制定上。但是大多数国家,当前关注的重点在基站,而不是手机。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了ICN IRP标准,“目前国内也正在制定自己的标准。”据中国通信联合会的陈宇健先生介绍,“中国有可能采用比I C N I R P严格一倍的独立标准。按照ICNII:kP标准进行测试的GSM 产品的典型辐射值为0.3瓦/千克-1.5瓦/千克。这样,国内用户对手机选择的范围将大大缩小,而且,因为一些新业务需要这些新型的符合国际标准却不符合国内标准的手机,所以也会对电信运营者产生不利影响。现有的科学依据已经证明了国际通用标准的安全性,所以,国内的标准制定者似乎没必要舍本逐末地追求更严格的标准。”

 
反对 0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相关阅读
网站首页  |  网站介绍  |  版权声明  |  积分规则  |  定制推广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排名推广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网站地图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