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平面波
表1给出了平面波测量的测试频率点。平面波的测试过程与磁场、电场的测试相同。
在进行屏蔽效能测试之前,先要确立参考电平和动态范围。为了确立参考电平和动态范围,发射(偶极子或对数周期)天线和接收(偶极子或对数周期)天线放置在屏蔽室的外面,以确保接收机或频谱仪机壳没有泄漏。天线相距74英寸,加上屏蔽介质大约1英寸厚,总共相距75英寸(参见图4)。在参考电平和动态范围确立过程中,天线采用两种极化方向(水平或者垂直极化)。
表1给出了平面波测量的测试频率点。平面波的测试过程与磁场、电场的测试相同。
在进行屏蔽效能测试之前,先要确立参考电平和动态范围。为了确立参考电平和动态范围,发射(偶极子或对数周期)天线和接收(偶极子或对数周期)天线放置在屏蔽室的外面,以确保接收机或频谱仪机壳没有泄漏。天线相距74英寸,加上屏蔽介质大约1英寸厚,总共相距75英寸(参见图4)。在参考电平和动态范围确立过程中,天线采用两种极化方向(水平或者垂直极化)。
图3 在事先确定的测试点放置的接收天线
图4 平面波测量用测试装置
接收信号电平值记录在屏蔽效能测试结果表中(参见图2)。参考电平值由任何外部衰减和显示在频谱仪(或接收机)上的接收信号电平共同决定。
随着参考电平的确立和记录,接收机的灵敏度/噪声基准就被确定了。这可以通过把接收天线放置于屏蔽室的内部并移去任何固定的衰减器和任何频谱仪/接收机内部的衰减器来完成。如果接收信号要求前置放大,那么在测量中要使用前置放大器。接收机灵敏度的电平(以dBm为单位)记录在测试结果表(参见图2)的“接收机灵敏度”栏内。在这个测试过程中,发射机或源是关闭的。
此时,已经确立了系统或测量的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参考电平值和接收机灵敏度值之间的数值之差。
立和记录参考电平、接收机灵敏度和动态范围的同时,接收天线放在屏蔽室事先确定的测试点处。天线与屏蔽表面(面板)之间距离至少2英寸,方向与参考电平确立时保持一致。发射天线放在屏蔽室外面相同的测试点,距离屏蔽表面(面板)72英寸处并和接收天线保持同样的方向(参见图5)。在确立参考电平时使用的固定衰减器要从接收或发射器线路上移去,并关上屏蔽室门。
图5 平面波屏蔽性能的测试装置
在这个位置点的接收信号电平记录在测试结果表的“接收机电平”栏里。参考电平与接收机电平之间的数值之差就是测试点的衰减或屏蔽效能。这个值记录在测试结果表的“衰减(屏蔽效能)”栏内。发射和接收天线可放置在任何测试点,接收的信号电平要记录。在所有位置点完成测试后,为了保证源的增益或接收机灵敏度不发生变化,需要建立第二参考电平。
5.4 测试点位置
测试点位置包括以下一些区域:
a.门的边框;
b.波导管穿透孔;
c.波导HVAC通风口(全扫描);
d.电子和通信滤波器区域(全扫描);
e.墙缝(缝的数量取决于屏蔽室的尺寸和在该位置点测试是否可行)。
至少要在门的六个位置点进行测试;如果屏蔽层的两个方向都可以进行测试,那么每面墙至少要测试一个缝隙。实际测试点的位置到测试时确定。
6 结论
无论使用哪种测试标准和程序,制定测试大纲并实施是很重要的。制定测试大纲后,实际测试要定期进行。当重新校准屏蔽室时,如果只有轻微调整,还可使用同样的或原有的测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