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电磁兼容首页 电磁兼容分类 切换频道

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性

2010-04-092100

  4.3 传输信号线路的抗干扰措施

  这个方面是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设计的工程师们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的领域,在做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大面积区域或长距离的计算机数据网络、闭路电视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的布线设计时尤其应认真考虑这些问题。[!--empirenews.page--]

  (1)从现场测控器件至总控制室之间的长距离传输信号线宜采用双绞线,并选用小节距的双绞线。当多根双绞线在一起敷设时,最好采用不同节距的双绞线;当两对双绞线长距离平行敷设时,每隔一段距离应做一次位置交叉,以抑制噪声。传输线中应尽可能避免使用接插件等不连续连接的接插件。长距离传输线的终端应并联一阻抗器件进行阻抗匹配。

  (2)关于智能建筑弱电系统的接地问题,过去往往要求弱电系统设置单独的接地系统,不与其它电气系统接地网共用。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引进的国外建筑工程设计和学习国外技术的建设项目中,采用大建筑面积的建筑物以及建筑群日益普遍。弱电系统要设置单独的接地体,实施起来常有困难。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目前,建筑物基础一般都采用"大底板"结构。把所有的桩基、地面基础、柱梁内的钢筋结构都联接成一体,作为接地体。其接地电阻往往非常小。弱电系统的接地宜考虑利用建筑物基础作接地体。

  按照现代电磁兼容技术理论,电子仪表系统和电气系统的接地实质上都是一种"等电位联结",用以消除外界电磁干扰和安全保护。根据这些理论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设计技术规范也都有所修订与调整。例如:我国在参考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60364-4-443:1995","IEC60364-5-534:1997"等文件后,于2000年修订出版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修订版)中,就新做了以下规定:

  第(3.3.4)条:--防直接雷接地宜和防雷电感应,电气设备,信息系统等接地共用同一接地装置,并宜与埋地金属管道相连;

  第(6.3.3)条:--每栋建筑物本身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其原则构成示于图(6.3.3)(图中把包括信息系统在内的所有电气设备的接地母线均连接在同一接地体上)。

  按照上述国家标准的规定,弱电系统的接地可与其它电气系统共用接地装置。

  (3)采用有屏蔽层的传输电缆是减少电磁干扰的一项基本措施。过去有些设计规定要求:信号传输电缆的屏蔽层,一般应在控制室的接地汇流排处接地,不应浮空或重复接地。即采用单端接地方式,但这种接地方式存在缺陷。

  传输电缆屏蔽层仅一端做接地而另一端悬浮时,它只能防静电感应,防不了因磁场强度变化所感应的干扰电压。为减少屏蔽层内芯线上的感应电压,在有些弱电设备的技术要求屏蔽层仅一端做了接地连接的情况下,应采用有绝缘层隔开的双层屏蔽电缆,其外层屏蔽层至少应在两端做接地连接。这样,外屏蔽层与其它同样做了接地连接的导体构成环路,感应出一电流,因此产生降低源磁场强度的磁通,从而基本上抵消掉没有外屏蔽层时所感应的电压。最新修订的国家标准GB50057-2000版,第(6.3.1)条中已肯定了这种做法:"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联结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

  (4)在传输线路的终端装设电涌保护器(SPD),可有效抑制瞬时电脉冲干扰。采用光电耦合隔离可消除一次元件与控制系统之间因地电位差产生的共模电压干扰对测控系统内部电路的影响。

  5 结束语

  抑制电磁干扰应从各个环节着手,采用综合治理方法,从全系统的立场上来全面考虑电磁兼容问题。对于从事智能建筑弱电系统设计的工程师来说,应从对弱电设备的考察、选型(对电子设备内部构造的了解、挑选)开始,对弱电系统的组成配置、现场电缆管线的布置设计、现场安装施工、系统调校时分析干扰性质及来源等全过程都采取有效措施,才能确保整个弱电系统的电磁兼容性满足要求。

« 上一页 3/3 下一页 »
收藏 0
打赏 0
评论 0
车载电子设备使用3端子贯通滤波器的电源线辐射噪音对策
随着电子设备的高速化及高频化发展,用于噪音滤波器或去耦的电容器或3端子贯通滤波器被要求更低的ESL(等效串联电感)特性。同时,在汽车电子系统中,为了提高安全、舒适性,并且应对信息娱乐化,低ESL型产品的需求不

0评论2023-05-08157

外壳EMC如何进行屏蔽?
1. 屏蔽的商业必要性首先提出一个重要概念:一个项目在计划阶段就要考虑屏蔽问题,这样花费在屏蔽措施上的成本才会最低,若等到问题暴露出来再去查漏补缺,往往需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屏蔽措施往往带来费用和仪器重

0评论2023-04-17612

汽车电子非隔离型变换器传导与辐射EMI的产生 传播与抑制
1 什么是 EMI?EMI 是一种电磁能量(开关电流和电压的不良副产物),它来自多种物理现 象,可在严格的 EMI 测试中表现出来。2 降低 EMI 的常规方法降低 EMI 是一项需要进行各种权衡的棘手工作。降低 EMI 的 常规方法

0评论2021-11-30269

通过节省时间和成本的创新技术降低电源中的EMI
随着电子系统变得越来越密集并且互连程度越来越高,降低电磁干扰 (EMI) 的影响日益成为一个关键的系统设计考虑因素。本白皮书分析了开关模式电源中的 EMI,并提供了一些可帮助设计人员快速且轻松地通过业界通用 EMI

0评论2021-11-30166

RF干扰以及滤波器在WiFi 6E设计中的作用
WiFi功能由于在智能设备上被广泛采用、能够整体改进服务质量 (QoS),以及能够在密集环境中将视频流式传输到智能手机,因此推动了客户保留。WiFi是一个品牌名称,而不是首字母缩写词;IEEE 802.11标准为当前包括无

0评论2021-11-30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