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莱瑞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谈谈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

   2005-12-23 安规与电磁兼容网3120
本文导读:摘 要:当前,移动电话迅速普及,于是移动电话所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根据笔者几年来收集的有关资料做一介绍。关键词:移动通信 基站 手机 电磁辐射当今世界移动通信发展迅速。

摘  要:当前,移动电话迅速普及,于是移动电话所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根据笔者几年来收集的有关资料做一介绍。

关键词:移动通信  基站  手机 电磁辐射

当今世界移动通信发展迅速。我国移动电话用户至1999年底已达到4 300万,全世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亿。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将达到7 000万,全世界用户将达到5亿。再过4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将超过美国与日本,成为世界上手机最多的国家。到了2010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将达到2亿。手机持有者希望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通信服务,这就势必要求移动通信基站无处不有。电磁波能够无缝覆盖使电磁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污染人类生活空间,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那么,移动通信基站和移动通信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到底会不会构成危害呢?

1. 世界各国的研究动态

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承认强度在0.2μT以上的低频电磁场对人体有害的国家。最早状告NEC公司的移动电话用户,诉其太太因长期使用移动电话而致癌要求赔偿。以后类似的报导与争论日趋增多。对于移动电话所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的影响,一些初期的研究提供了如下不同的结果:

(1)移动电话基站和手机所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无不良影响;

(2)美国一研究部门认为可能致癌;

(3)美国另一研究部门则认为电磁波有可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4)法国的一研究部门认为断定电磁波对人体有害还为时尚早,需进行长时间的研究和积累才能得出最终结论。

于是,欧盟国家决定就此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研究活动从1997年开始,为期至少5年;英国科学家还研制成功一种可测试移动电话对人体影响的仪器,利用它可准确测量移动电话发射的电磁波对人体不同部位的影响。日本邮政省从1997年4月开始推出一个庞大的计划,每年将耗资15亿日元,对电磁波的危害包括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对人体的危害开展调查;日本的研究机构用FDTD法(Finite-Difference Time-Domain Method)来计算移动电话1.5 GHz微波致使人脑内部温度上升情况,以判断是否对人体构成危害。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拨出约350万美元进行为期5年的“关于使用移动电话及相关设备时给人体带来的影响”的调查;丹麦也从1996年年底开始了长达5年的“手机持有者和脑瘤人数增加有无关系”的全国性调查;世界卫生组织也投入上亿美元研究,其中重点课题是评价移动电话所带来的健康风险。在英国,专家向全世界移动电话生产厂商和销售商、运营商呼吁,要求他们像烟草商给香烟贴标识一样,在所有移动电话上贴上"有害健康"的警告标志,尤其应当提醒少儿不宜。 

我国于1996年设立了“手机电磁波对人体中枢神经的影响及标准专项研究”。我国部分专家倾向认为手机电磁波对人体有害。一项调查表明,手机的电磁辐射会有一半被人体吸收,其中有1/4被人脑吸收。如长期使用手机,有人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流泪、视力下降、耳部出现红斑等症状。因此,在尚未充分确认手机电磁波对人体是否有害的情况下,应该提醒使用者预防。

2. 电磁辐射标准

电磁波产生的辐射频率的范围为3 kHz~300 GHz。频率越高,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越大。通常认为, 频率极高的X射线或γ射线会产生极大的能量,使人体生物组织中的分子与原子变成离子,称为电离辐射。而电磁波产生的非电离辐射,不会像X射线或γ射线那样导致对人体的不可逆损伤。不过,电磁波的宏观热效应能使人体内部加热。如果局部加热的热量较小,人体会对其进行自动调剂回到平衡温度。如果局部的热量不能及时耗散,就会导致对人体的损害。微波对人体的损害,与微波频率、照射时间、辐射功率及人体部位有关。美国与西欧认为电磁波(10 MHz~100 GHz)对人体照射的最大允许功率密度为10 mW/cm2。美国1982年颁布的防护标准 (军标ANSIC95.1'1982)是3 mW/cm2。而前苏联制定的最大功率密度与照射时间长短有关,在连续照射时为0.01 mW/cm2, 在20分/天照射时为1 mW/cm2。

但是,微波的非热效应可能会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有影响。而正在通话的手机电磁波非常靠近脑部。它对脑部产生的影响尚不太清楚。英国放射学防护委员会等科学机构声称:手机天线的顶端是产生辐射最强的地方,而天线正对着人脑最为有害。有关机构对移动电话检测表明:手机的天线中部、耳机上部、耳机、键盘各部位释放出的电磁辐射强度分别为:440μW/cm2、950μW/cm2、350μW/cm2、160μW/cm2。如果在手机中采用电磁屏蔽技术可以减小手机机体部分的电磁辐射强度。一个美国研究机构在生物实验,对动物辐射的46次基因试验中,大多数均无致癌之虞。但是,对手机用户统计分析的初步结果显示,使用手机可能与患癌有关。统计分析表明,对持有手机的用户患病模式进行研究,发现他们患上罕见的神经细胞瘤的危险比非用户激增了近3倍。另一研究表明,右手使用手机用户患脑瘤的部位总是在右脑,但左撇子的癌症病人却无这种联系。因此,有关部门呼吁国际卫生组织与政府部门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和欧洲国际癌症研究署正在积极研究手机可能致癌的问题。

1996年,我国设立了“手机电磁波对人体中枢神经的影响及标准”专项研究。为防止电磁辐射污染、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电磁技术科学的发展,我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曾制定《公众照射导出限值》与《环境电磁波容许辐射强度分级标准》两个主要技术标准,并通过 GB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9175-88《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正式颁布。1997年3月又发布国家环境保护18号令,及《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1997年,由信息产业部牵头,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卫生部、环保局一起制定了有关手机的电磁辐射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曾公布了手机电磁波辐射结果,手机辐射最高的达到10 mW/cm2,最小值也达到0.3 mW/cm2,超过我国相关卫生标准允许的上限。虽然手机在准入市场之前要通过进网测试与安全型号认证(FTA)。FTA测试要对基站与手机的无线接口进行测试,包括电磁兼容测试。但是进网测试与FTA测试并非人体安全认证。为了对人体安全进行认证,国际上提出了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手机人体辐射安全标准认证。Nokia、Motorola与Ericsson等公司正在采取一致步调,将于2001年初(可能是4月前)完成SAR测试标准。一旦标准完成后,将会公布各种型号手机的SAR值,让消费者了解手机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不过,我国至今还没公布一个类似于SAR认证的手机安全标准。

GB9175-88与GB8702-88两个标准给出,安全的辐射电场强度应小于12 V/m,或功率密度小于40μW/cm2。我国标准比美国与西欧的允许功率密度10 mW/cm2要严得多,对人体更为安全。足见我国政府在制定有关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方面是极其谨慎的。

3. 移动电话手机与基站的发射功率

在我国,早期的移动通信系统使用模拟制式(TACS)的A、B网,通话时使用连续的电磁波,双向通信使用不同频率(相差45 MHz)。而现在我国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数字制式(GSM)的G网。GSM系统双向通信使用的频率仍然相差45 MHz,但通话时使用的并不是连续的电磁波,而是一种突发信号(称为TDMA信号),每个突发的持续时间为543 ms。为保证手机与基站之间既有良好的通话质量,又可减小互相干扰,双方发射功率可以根据系统控制器的要求进行自动调整。这样一来,还可以便节省手机电池的耗电量。

一个GSM移动通信蜂窝小区的最大覆盖半径为35 km。但是在城市,尤其是繁华的商业区,必须减小蜂窝小区半径,以便增大频率复用数,使区域用户容量增大。为了满足某个区域移动通信的有效覆盖,基站数量建得越多,蜂窝小区与小区之间距离越小,则GSM基站与手机之间距离越近,它们发射较小的功率已足以维持正常的通信;反之,基站数量建得越少,站间距离越大,通信时双方发射的功率也越大。GSM基站与移动台(包括GSM900与DCS1800) 发射的突发功率规范如表1所示。

 表中功控每级的级差为2dB。

GSM车载移动台的最大突发功率为8 W, 而GSM手机的最大突发功率为2W。一个覆盖半径为1 km左右的城市蜂窝小区,设基站的最大发射功率不必太大,选定为10 W已足够。对于在该小区范围内的GSM移动手机而言,当手机与基站相距1 km左右进行通话时,此时的GSM手机发射的突发功率最大,可能为0.5W左右,其基站对应信道的发射功率是10W左右;反之,当GSM手机移近基站时,GSM基站与手机两侧的发射功率都将分别按2 dB的级差自动下降。例如,相距基站100~200 m时,手机发射功率会调节在0.1 W左右,基站对应信道(频率与时隙)的发射功率也会下降。由此可见,移动通信基站密度越大,每个基站的最大电磁辐射强度越低;移动通信手机距离GSM基站越近,手机在使用过程中对通话者的电磁辐射强度越低、越安全。

 
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更多>相关阅读
推荐图文
推荐电磁兼容
阅读排行
点赞排行
网站首页
网站介绍
版权声明
积分规则
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网站服务
广告服务
会员服务
排名推广
定制推广
积分换礼

RSS订阅
网站留言
网站地图
违规举报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
苏州市姑苏区三香路979号中翔经贸大楼7楼
服务电话:0512-68157565
客服热线:17314226061
电子邮件:service@lairu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