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及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20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EMC’2010/无锡)于2010年4月24日至26日在江苏省无锡市隆重召开。
到会代表逾90人,他们来自全国的高校、科研院所、设计施工及制造部门。开幕式由中国通信学会电磁兼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中安高工主持。本次会议主席北京邮电大学高攸纲教授在开幕式上首先就近20年国内电磁兼容技术及学术活动动态与展望作了简短发言,随后由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理工大学高本庆教授就本届学术会议筹备经过作了简要说明,指出本次学术会议收到90余篇论文,经学术委员会评审,最后录用75篇,其中大会报告4篇,小组宣读论文64篇,张贴论文7篇。
大会报告由南京理工大学方大纲教授主持,四篇报告分别为:
1. 吴雷:“移动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
2. 高本庆:“计算电磁学应在我国迅速发展”
3. 吕英华:“近人体电磁工程数值建模分析”
4. 孙蓓云:“分层损耗土壤媒质的HEMP环境”
其他64篇论文,分为两个小组进行宣读,由于其中有3篇论文作者未到会宣读,实际宣读论文61篇(见附录)。这些论文经小组推荐及专家评审,最终选定以下8篇论文作为优秀论文:
1. 孙思扬,吕英华,张金玲等:“基于遗传算法的超宽带微带天线的优化设计”
2. 张洪欣,吕英华,王海侠:“基于蘑菇型磁谐振环结构的左手材料设计与分析”
3. 刘晓勇,阚润田,张明远:“部分填充模拟组织液的矩形开口波导特性研究”
4. 靳冬,崔强,李焕然:“CISPR-25:2008中0.15~30MHz辐射发射测量存在的问题的解析”
5. 彭军,熊辉,吴辉:“改进禁忌搜索算法在频率指配问题中的应用”
6. 庞越,石丹,高攸纲:“儿童与成人在不同频段的比吸收率仿真对比分析”
7. 邱实,郭建明,周璧华等:“雷电电磁脉冲电场测量的思考”
8. 张波,薛正辉:“基于GPU运算的电磁场FDTD数值算法研究”
本次会议得到相关单位的广泛支持,除高校及科研院所外,又有更多的企业界代表参予了会议,使会议增加了活力,论文题材更趋广泛,不少论文都能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经验,学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有些论文则是当代信息技术和实际应用中特别受到公众关注的问题,更加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代表中依然以中青年人数居多,电磁兼容后继有人,大家感到非常欣慰。综观此次会议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
1. 论文作者几乎全部到会进行了论文交流和研讨,论文作者到会率是历届学术会议最高的,充分体现了“学术的价值在于交流”的学术会议的核心宗旨。
2. 学术交流气氛浓厚,创造了深入学术交流的环境。参加交流的学者都积极投入,没有逃会的现象。每位学者都把会议交流看成了切磋学术,提高学术水平的机会。众多学者伴随每一篇论文的宣读都开了一次小型的,尖锐地学术研讨会。专委会委员及一些老年科技工作者在研讨会中起到了关键的不可替代的带头作用。研讨中一方面对作者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对学术问题则力求辨明是非。
3. 在宣读论文和研讨中,始终强调创新,杜绝无意义的重复工作,予会代表知无不言地指出作者论文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入的内容以及存在的瑕疵之处,既有学术提高又有心情舒畅,增进了学术友谊。
4. 老、中、青共济一堂,充分体现了互相促进和传、帮、带的优良学风。予会代表中,在读研究生较多但也有不少具有高校和研究所背景的老年专家学者,这就自然地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培养和研究所的研发工作延伸到学术会议中。在交流中,老年专家学者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年轻学者认真踏实,虚心求教,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学术上的收获,也获得了学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这次会议的组织工作有序、收费合理,也得到众多代表的赞誉,会议开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