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策4:对部分线材增加滤波器与磁环处理。
有些及时增加了 EMI 对策之后的线材,仍无法完全消除杂讯,需要对伺服器的
连接线和导轨外部线材增加磁环处理,磁环的位置需经过现场测试调试。
对策5:加强机箱屏蔽,增加密封性。
电源屏蔽机箱内的电源部分,虽然增加了滤波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机箱
屏蔽效能不好,极大地降低了滤波器的功效,于是对机箱的开合缝隙的尺寸重新优化,缝隙
降低到 0.5mm 以内。
经过上述对策改善,重新测试结果 PASS,(下图数据),于是判定对策有效。
成本分析
那现在来对比一下改善对策前/后的成本/工艺:
1. 材料费用:对策后,节省了 230 元人民币;
2. 加工生产:对策后,降低人工成本,可批量生产,提高工作效率;
3. 研发周期:对策后,缩短到 2 个月的 EMC 设计,加快研发进度。
总结与分享
当我们对一个产品进行 EMI 分析时,首先要从板级入手,评估 PCBA 是否依照 EMC设计规范进行线路/器件的布局,虽然从板级入手可能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是成本最低,也是最适合批量生产的对策方案。
其次产品的结构,线材等周边布局要合理,这些区域是容易导致 EMI 辐射发散的重点地方,整体走线合理(如高速数位信号线和模拟信号线分开,电源线和数据线分开,带有严重串扰电磁杂讯的线材和其它线材分开,等等)。
其实 EMI 问题并不难解决,也并不是一定要增加很多成本,只要从板级问题出发,再注意周边/结构的设计,就可以很顺利的解决 EMI 问题。